杨再兴心中激动,觉得自己但凡有一丝丝的犹豫,都是对官家的不尊重,立刻道:“官家,我愿意!”
赵桓点头道:“朕的安全,就交给你了。”
杨再兴脱口而出道:“谁要对官家不利,先从臣的身上踏过去。臣在,官家在。臣死,也一定护住官家。”
赵桓笑着勉励一番。
有杨再兴这样的贴身保镖,走到哪里都安全许多。
赵桓喊来内殿直的士兵,带着杨再兴去上任,才看向李孝忠道:“孝忠,你给朕举荐了一个大才!”
李孝忠谦逊道:“官家过奖,这是臣应该做的。”
赵桓问道:“在禁军,还适应吗?”
“臣很好!”
李孝忠眼中洋溢着激动神色,说道:“有王大人的全力支持,一切顺利。三万辅兵的战斗力虽然弱些,却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基础很好。”
赵桓嘱咐道:“朕御驾亲征后,能否回到东京城,就在于你,务必要万无一失。”
“臣明白。”
李孝忠郑重点头,主动告辞退下。
赵桓继续处理政务,转眼两天过去。
王宗濋入宫来了一趟,说找到了合适的商人,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从各地买入粮食。
粮食在筹备,军队在整肃,各地在备战,朝堂上备战的氛围浓郁,赵桓轻松许多。
战事一起,百姓不容易。
可是不打仗,大宋就无法支棱起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赵桓和王宗濋谈完,送走了王宗濋没多久,黄瑾又来禀报道:“官家,郑太后来了。”
赵桓道:“传!”
不一会儿,郑太后进入殿内。
这一回,郑太后的态度端正了,主动道:“太上皇又派人送来书信,向哀家了解官家的态度,哀家该如何回信呢?”
赵桓想了想,吩咐道:“太后不必隐瞒,直接说朕很强硬,全面推翻父皇的政策,正在全力备战。”
郑太后皱眉道:“这样做合适吗?”
赵桓笑道:“这是最合适的,太后尽管传书。”
郑太后得到赵桓的允许,当着赵桓的面写了一封书信。
书信中,说赵桓杀了李邦彦和张邦昌,决定和金人死战,更全面推翻赵佶主政时的政策,全面启用新人。
还说赵桓恣意妄为,导致东京的局势很乱。
书信写完,郑太后交给赵桓检查一番,得到赵桓的认可才匆匆出宫,又当着赵桓安插的人,把书信交给传信的人送出。
从东京城去江南的镇江,一路有水路。
信使的速度快,在最短的时间,就来到太上皇赵佶在镇江的行宫。
赵佶当了二十六年的皇帝,今年才四十四岁。
从宋真宗开始,宋朝皇帝的子嗣艰难,很多时候还要过继。
赵佶却不一样,儿女几十个,一个劲儿的生。他被俘虏到金国,还生了一些许多儿女。
除了当皇帝,他连种猪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常年的养尊处优,使得赵佶皮肤白皙,略微有些发福,看起来不像四五十岁的人,反而像三十出头的中年人。
不操劳政务,自然就年轻。
赵佶拿着郑太后送回的书信,没有急着拆开。
他看向下方的宠臣蔡攸,感慨道:“皇帝年纪轻轻,担不起两京二十四路的重任,怕是很惊慌,等着朕回去主持大局。”
蔡攸是蔡京的儿子,虽说是父子,可是两人为了权利也照样反目成仇。
蔡攸靠着无底线的谄媚,深得赵佶的信任,所以赵佶逃走的时候,也带上了蔡攸。
这人得宠到什么地步呢?
蔡攸出征打仗,竟然敢说得胜归来,请赵佶把两个貌美的妃嫔赐给他。这样的行径,搁在任何皇帝都不能忍,直接就是终极大招九族消消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