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杨大善人帮助小山大队社员
玩笑话,也是实话。
杨光树是真有这想法。
老金急忙解释:
“光树兄弟,答应你的事情,怎么可能卖给别人。”
老金在心里加了一句,要是真有人下队收鱼,也不是不能卖。
其他人也加入话题:
“光树兄弟,路程太远,我们开始没捞到多少鱼。”
杨光树懂了,鱼太少,路远,专门跑一趟不划算。
有时间还无所谓,还要上工。
每天晚上都来送鱼,耽误时间不说,太危险。
入冬,白天短。
比夏天早黑两个小时。
杨光树有些担心,这么长时间,不会一大半都是死鱼吧?
死鱼,谁吃那玩意儿。
腥味重不说,口感还差。
关键是那臭味,能熏死人。
要是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也不是不能要。
加工一下,搞成鱼干,卖给城里人。
老金一帮人把木桶打开,杨光树瞅了瞅:
“老金哥,这鱼成活率很高嘛!”
一桶鱼,翻肚皮的没几条。
这么长时间过去,才几条死鱼。
杨光树都想向他们学点技术。
“哎呀,怎么又死了几条?”
老金见又有鱼死,很是心疼。
“光树兄弟,冬天鱼是不容易死,但也没这么绝对。
快死,已经死的,我们都烤成了鱼干。”
老金打开一个竹篓,让杨光树瞅瞅。
老金有些紧张:“光树兄弟,鱼干你收不收?”
好几斤呢,不收自己吃掉多浪费。
杨光树想骂娘,老子刚说把死鱼做成鱼干卖给城里人。
你们倒好,卖给我。
谁知这玩意儿是不是死了几天才烘干。
杨光树每个竹篓都瞅了瞅,拿起来闻了闻,没臭味。
瞅着鱼身,还算完好。
看来这些人没有奸商的潜质,没有以次充好。
也许,还没有利欲熏心。
今后有搞头,也许有人去干涸的小溪捡死了几天的鱼拿回家烘干也不一定。
杨光树假装沉吟片刻:
“鱼干收是收,但我怕不新鲜。”
收就行,老金松了一口气,打包票:
“光树兄弟,你放心。
都是刚死或者要死的鱼。”
为了怕下次忽悠自己,杨光树提前打预防针:
“丑话说在前头,死了几天的臭鱼,我可不要。
你们不要为了几分钱砸了大家的饭碗。”
一群人都保证:“光树兄弟,你放心。
那种臭鱼,我们闻到都想吐,才不会捡。”
为了不耽误他们赶路,杨光树直截了当:
“鲜活的鱼,你们也知道价格,还是两毛钱一斤。
鱼干嘛……”
杨光树考虑片刻:“5毛一斤。”
小鱼干,最少三斤活鱼才能搞一斤。
其实这个价格,他们是吃亏的。
但是,谁让他们鱼的质量不好。
谁让他们用快死的鱼。
给五毛钱一斤,已经够仁慈了。
要是换成刘老根这个老实人,杨光树给一块钱一斤买小花鱼干都行。
有些人做事,就是靠谱。
杨光树觉得给的少,老金众人则不同。
五毛钱一斤,这可是意外之喜。
一群人路上商讨,猜测的价格,以为只有两毛钱一斤。
毕竟不是新鲜活鱼烘干的。
杨光树招呼一声:“春梅。”
王春梅早有准备,背着包,拿着秤走了过来:
“光树,秤给你。”
杨光树称秤,算账,王春梅给钱。
鱼不多,速度很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