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准备,现在要和各位确认细节。”
“包括材料、运输、用工,还有后续的维护。”
对面几个人点点头,但眼神仍然有些保留。
其中一个人笑着问:“贺总,这些我们之前谈过几轮了吧,今天有新的想法?”
贺京辞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了一眼身边的沈鸢。
“今天我妻子也在,她会负责和各位对接一些外部部分。”
“她对这方面很熟,我们很多想法,都是她提的。”
那一刻,沈鸢抬起头,看着对方的负责人,冷静开口。
她声音清晰,英语标准,语速适中。
“我看过你们前几次会议的记录,也分析了你们担心的问题。”
“你们之前说,担心运输成本太高。”
“但我发现,如果从港口这边绕一下路线,用东边的老货场转运,时间和成本都可以降低。”
对面的几个人明显愣了一下。
有一人低声嘀咕:“她讲得比咱们翻译还快。”
另一个人盯着沈鸢手里的文件,轻声说:“她怎么提前拿到我们路线图的?”
沈鸢继续讲。
她打开一张地图,用手指比划:
“这里,这条旧路,看起来破,但其实货车能通,而且是封闭路线,不会经过市区。”
“而且我们这边可以安排自己的队伍运输,不需要再花钱请外部车队。”
“这样你们成本降低,我们时间也更短。”
刚才那几个对她很轻视的人,忽然坐直了身体,认真听着她的分析。
一位中年人咳了一声,问:“这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沈鸢平静地回答:“来之前我查过本地交通图,又联系了几个运输公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还问了港口那边的负责人,确认这条路是能用的。”
她说得很自然,好像一切都早已准备好。
会议室短暂安静了一下。
随后,对面的几个人终于收起随意,开始翻资料,认真听她说话。
连刚才说她只是助理的人,也不再说话了。
贺京辞坐在一旁,看着沈鸢,眼里带着一点骄傲。
“沈小姐,你提的路线我们之前没听说过。”一位合作方代表皱眉,“这条老货场路真的安全吗?之前有人说那里经常有事故发生。”
沈鸢看着他,回答得很清楚:“那条路前几年是有问题,但去年已经修过,已经通过安全测试,我也问了港口的负责人,他们现在天天走那条线。”
“你们说可以自己派运输队,那队伍是你们贺家的吗?如果是临时的,我们担心会不稳。”
沈鸢顿了顿,刚要开口,贺京辞接了话。
“运输这块,是我们贺家在国内做了十几年的板块,我们有自己管理的物流公司。”
他说话时,语气不急不缓,声音低沉又好听。
沈鸢侧目看着他。
他说完这句,看向那位代表,继续补充:“物流公司的人昨天已经飞过来了,会先走一轮测试。如果不合格,我们就换,不会拿项目安全开玩笑。”
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
“那建材那边呢?”另一个人问,“你们打算从国内带来多少?”
“第一批先带必须的基础的材料。”沈鸢回答,“我们算过数据,用海运分两批走,不走急件,时间和价格都刚好合适。”
她翻了翻手里的资料,把一张明细清单放到对方面前:“这是预计清单,数量和时间都列出来了。你们可以找本地仓库提前接收,我们那边配合安排。”
“如果这些数据有问题怎么办?”有个人还是不太信,“你们说得太顺了,我们之前合作的公司都没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