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桓案总归挖出了大大小小涉案官员上千人,总共贪污数额为白银一百二十七万两,粮食一千四百多万石。但是朱元璋和朱标用了一招羊毛出在羊身上,总归收缴回白银二百多万两,粮食两千多万石。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有点太夸张了。
“标儿啊,这……两千多万是粮食,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说出去可就有点骇人听闻了啊,咱觉得,老百姓也不能信。更何况,朝廷出了这么大的国贼,咱觉得,能遮掩就遮掩一下吧……”
朱元璋少见的收敛了起来,其实也不怪他,毕竟古往今来,但凡国家有大贪出现,都会影响皇帝的口碑。尤其是你朱元璋,抓贪污抓得那么狠,还净出贪官。这要换个皇帝,早就开始写罪己诏了,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然后乞求上天和臣民的原谅。这贪污了上千万石粮食的消息一出,只会消磨百姓对官员的信任程度。所以,朱元璋想要遮掩一下也是正常的。
“那依您的意思,对外怎么说?毕竟这事儿已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了,参与其中的富户已经被罚了那么多,更别说这些天以来,咱们判了一大批官员。这消息想瞒,应该是瞒不住了,只能将影响最小化。”
“那这样,对外的公告上写,郭桓一干人等,罪大恶极,贪没国库存粮七百万石。”
“也只好这样了,毕竟皇家的脸面,就是一张金箔糊的窗户纸,别管里面啥样,最起码不能捅破。”
朱标点了点头,然后就开始起草公文,当日就张贴在了城墙处。百姓们看着公文,纷纷议论。
“好家伙,七百万石粮食啊!咱这种一辈子地都种不出来这么多粮食。”
“别说你了,就算你们村种一辈子也不见得能有这么多粮食。”
“这帮贪官真是可恶,他们要这么多粮食干嘛,又吃不了……”
“还不是拿出去卖,中饱私囊。要我说,这皇上爷砍他们是砍对了,要不然,咱大明指不定会被他们偷走多少钱。”
“哎,别说了,菜市口又有要砍头的了,咱们可得趁早去,还能占一个好位置!”
……
这段时间,朱标监斩已经监到有些无聊了。基本上,罪大恶极,该被处死的,都拉过来,在城里绕一圈,让老百姓掌掌眼,扔些烂菜叶臭鸡蛋,然后带到菜市口,咔嚓!接下来就听百姓们的呐喊就行了。
“杀人杀多了,也挺无聊的啊……”
对待贪污,朱元璋一直都是绝不手软。基本上和郭桓有所勾结,拿了好处,行了方便的官员,都是死路一条。至于郭桓本人,以及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几个贪污集团的骨干,都是凌迟起步,而且还都是老朱亲自监斩。只能说老朱还是老了,这要是年轻十岁,怎么不得再发明几个刑罚,把杀人变成一种艺术形式。
在朱标的斡旋之下,这次风波也收敛了不少。要是按照胡惟庸案的规格来,那起码又得死个上万人。但是这次,也就是斩了上千人罢了。不过朝廷六部的人被朱元璋撤职和查办了大多数,毕竟他们和郭桓同朝为臣,好处自然是没少拿。锦衣卫的分赃名单上都写得明明白白了,更重要的是,咱老朱也想让朝廷内换换血了,毕竟当官的,时间一长就容易变成老油条,就容易拉帮结伙,结党营私。而大明通过科举上位的新人们还都苦巴巴地等待着职位空缺,咱老朱这一下子,也算是体谅青年才俊,给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了。
一场风波,来的快,去得也快。几个月后,随着最后一批涉案人员被流放,郭桓案也算是告一段落。朱元璋和朱标的生活又变得和从前一样,就是批折子、商量国事,还有斗嘴。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朱元璋最近有些寂寞。当然,这寂寞,并不是因为男女之事,而是因为,身边没人陪他高谈阔论。
这天,朱标仍然在批折子,看着身边无人,然后朱元璋又在龙椅上拄着头,不知道想些什么,他也便试探性地问道。
“爹,你们老哥几个最近,好像没怎么聚啊……”
朱标明白,朱元璋后宫不缺佳丽,马皇后虽然走了,也有妃子一大堆,总是有几个知心的人。朱元璋发呆,多半是因为老哥几个的事。身为男人,有些悄悄话能跟老婆说,有些过往经历,经验之谈能跟儿女说,但是回忆往昔,开怀一笑地吹,却只能跟兄弟,朋友一起。
“是啊,咱……跟他们确实有日子没见了。汤和回了老家,一天天的也算逍遥快活。你老丈人带着丈母娘出去见世面去了,也算是闲情逸致。至于徐达么,他可有日子没露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