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一个念头,李四麟做事不敢说是滴水不漏,但也绝对走到其他人前面了。
上面看了报告,也是呵呵直笑,就三个字,
“干的好!”
上面不一定非得抓多少人,他们要的就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李四麟正好做到这一点了。
当然他做的还不光这一点,过万的待业青年,这么待下去也不是事啊,
为什么几年后会有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那就是城里没法安置这么多待业青年,只能这样了。
而且其实这个运动在五十年代末期就开始了,最初的时候是自愿垦荒,这个是真的自愿。
到六十年代初,已经有了常规化安置,但到了几年后才是真正的大规模。
李四麟知道这么狠打下去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现在正好烽台那边修建化工厂,每天需要大量的临时工。
一开始烽台那边想全归他们,那怎么行。
你烽台的人有活干了,也就是有饭吃了,那东城这边咋办。
因为这件事他没少和烽台那边吵架,最后把他惹急了直接放下一句话,
“你们要还这样,我可就找人了,反正军区也不是没有闲人。”
一句话让烽台的人老实许多,真要是交给军区,别管什么烽台和东城,谁也捞不着。
在吵了几天后决定一家一半,每天大概需要二百人,那东城自留下一百个人的名额。
其实也给不了多少钱,一天也就一块钱,外加管两顿饭,但活可不少。
但这对于这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而言也不少了,起码不在家蹭吃蹭喝,还能拿回去点。
李四麟和赵区商量了一下,科院和区里一边出一辆解放车,早上将人拉去,晚上拉回来。
油钱肯定是区里负责了,赵区这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别看只有一百人,现在解决一百人是一百人啊,东城人口密集,待业的人太多,赵区都要愁死了。
他们也商量了一下,每一个星期由一个街道组织人,这也勉强算是不偏不倚。
街道的人肯定也有私心,但起码得说得过去。
他还在努力的给这些人想办法,但真没多少能干的活。
和朱光岩说了,他们公用局临时工多,毕竟整个四九城就属东城的公用局设备最好,技术最强。
以前公用局都是从当地雇佣临时工,现在也学着李四麟每次都从东城区带上十几个人。
他们是不回来的,一次起码小半个月,这样也解决了一部分。
而且如果干的好的话,也许还有那么一丝微弱的机会能留下来,哪怕是一个长期的临时工也行啊。
还是那句话,李四麟就这么大的能耐了。
他真的有些心力交瘁,每天不断的奔波在烽台工地,清河监狱,科院,治安处这几个地方。
那报销的油票都让人咧嘴,实在是有些多,但看着他每天的行程,谁也没有废话,更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