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柱把大概情况说完后,用手指了指同伴里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约莫20岁上下的样子。
陈大柱说:“是我们这里这个小王兄弟他刷那个手机,说白律师你肯定能帮我们。”
“小王兄弟说白律师你帮了很多好人。”
“我们就过来找你了,白律师你一定得要帮帮我们啊!”
“我真的已经走投无路了,明明是去找个活路干讨生活的。”
“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就到了如今这步田地,大女儿明年高考完眼看要上大学了,别说学费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一说到女儿,陈大柱用他那双像树皮一样粗糙的双手,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赵丞丞听陈大柱这么说完,不免替陈大柱他们愁了起来。
心想陈大柱都揭不开锅了,哪来的钱交律师费啊,没有钱或者说他们大家伙只能凑出一点点钱,这种亏本生意,这种赢了也不能扬名的追讨工资小案子,白潇会接吗?
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真实。
陈大柱刚刚对于案情只是讲了个大概,很多细节上有地方都没有说到。
像这种农民工的案子,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
简单是简单在法律关系的处理上。
复杂是复杂在证据获取上。
不说农民工,就连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都是很薄弱。
更何况是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法律知识,不知道如何收集和保存证据的农民工。
建筑行业具有特殊性,通常建设工程的工期只有几个月,甚至短则十来天。
还有建设市场秩序不规范,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多有存在,更是难以精准找到责任人。
工地上农民工的流动性本来就强,一般都是熟人介绍来做的,被叫过去就过去了,过去稀里糊涂就干了,啥也不知道,只知道埋头把活做好。
做完把工资一结就走人,再去往下一个工地。
不夸张地讲,可能去某个人曾经做过的工地上一问,搞不好都查无此人。。。
特别是在魔都这种大城市,这些个来来往往的农民工又有多少人能被记住。
所以,陈大柱刚刚大概说的那些案情还远远不够,要做这个案子必须得了解得更细致。
白潇问陈大柱:“你们是在哪个工地上做的?是哪几个公司承建的?跟你们签合同的是哪个公司?”
陈大柱回:“就在城郊那个的工地上啊,是魔都九十建公司的,什么合同我不知道啊。”
陈大柱的这个回答,一旁的赵丞丞听得一头雾水,这…啥也没说清啊。
城郊的工地!魔都城郊那么大!那么多工地!陈大柱这样说哪里知道是哪个工地啊。
更让赵丞丞难以理解的是,陈大柱竟然连自己签没签合同都不知道!!!
但这在白潇和熊星星看来却很正常。
更有甚者签了合同的,合同一式两份都在建筑公司那里,农民工自己手上毛都没有!
而且他们自己也丝毫不觉得这几张纸有多重要,有的甚至连自己签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还有因为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都不高,特别是上了年纪的那些。
跟他们聊案子,要想知道了解地细致,就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
而且得完全主导问话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