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参加会试?”
“臣......臣自小热衷格物,以致学业荒废。
天启五年进京应考不第,至天启六年南京工部缺位,臣补位从之,去年方调入京师。”
“哈哈哈,如此说来,爱卿17岁便中举,实乃神童也!”
随后带着一丝安慰的语气:
“在朕眼里无功名一说,只有有用之人。
秀才也好平民也罢,甚至普通工匠,只要能做于国于民有利之事,照样可以加官进爵!”
“臣等惶恐!”
众人纷纷作揖。
崇祯浅笑,大手一挥带回主题:
“朕今日前来,除拟成立科学院加大兵器局事务。
最重要一点,就是将大明工器度量予以统一。
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乃大功一件,近两千年来足以证明。
然如今我朝度量,仅京师收集少许,便差距如此之大,对于营造大型器物影响不多,然精细物件却不然,王承恩!”
“奴婢在!”
“把朕的火铳拿来!”
“遵旨!”
不一会儿,一小太监将燧发枪拿进来。
“诸位请看,此乃毕懋康去岁发明之自生火铳!”
说完递给王徵,王徵查看一阵,又递给焦勖。
“此火铳不需火绳,雨雪天气可照常使用,比火绳枪多出几个部件。”
众人传看后纷纷点头。
“依据大明规制,朝廷产出器物需刻上工匠姓名,则需要工匠技术炉火纯青,掌握器物所有工序,然此般极大限制产出量。
以此火铳为例,擅长打造枪管者仅作枪管,善打弹簧者只打弹簧。
各部件能相互通用,各位想想,产出会是何般情形?又需要何种先决条件?”
崇祯带着鼓励的神色道。
屋内陷入沉寂,十余息功夫后,王徵眼前一亮,焦勖似乎也胸有成竹,两人几乎同时作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笑道:
“你二人一个一个说。”
“遵旨!”
王徵开口:
“禀陛下,如若此般规矩,工匠对某个工序擅长,便可予任用,无需全能技艺,所得工匠将更多。
工序分开最后组装,产出量必然提高数倍,然先决条件便是统一度量,否则尺寸重量不等,根本无法实现互换!”
王徵到底是古代科学家,一点就通。
“王爱卿所言极是!”
“多谢陛下!”
“焦爱卿,你说呢?”
“臣愚钝,侍郎大人所言非虚,臣以为还需深入细化,方可做到真正互换。”
“是吗?”崇祯假装一问。
焦勖望了一眼刚上任的侍郎,好像有所顾及。
崇祯见状,哈哈一笑。
“焦爱卿,你是怕抢了上官的风头吗?王侍郎与你乃同类人也。”
“臣不敢!”
“那就快快道来!”
“臣遵旨!”
焦勖指着桌上,朗声道:
“尺子最小刻度乃寸,秤杆最小刻度乃两,分毫、钱毫均只能预估。
火铳口径部件若进行估计,则仍存在差异,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
然如何细化需要一个标准,否则意义不大。”
崇祯心中大喜。
原本可以直接说的,他却没有那样做,就是想瞧瞧这个时代的能人,究竟有多少墨水。
如今看来可以放心了,度量衡推行起来,不会出现想象中那般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