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因为实用的内容,倒是受到学生的青睐,第二期稍微多印了一些,维持在一百五十份。
因为在文澜书铺售卖,虽说是提供县学学生交流的平台,但买的人,并不只是县学的学生。
有闻讯而的其他学子,也加入抢购。
价格低,内容实用,供应限量,这让学报的热度居高不下。
借着这个热度,推出的民报,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呈现在了大众眼前。
学报是文澜书铺独家售卖,但民报并没有采用这个方式,两者的定位虽有重合,但还是有差异。
简单来说,民报就是给人提供吃喝玩乐的信息。
所以采用了分销的方式,除了店里卖,还找了人沿途代售,卖报纸比卖豆腐更容易,不占位置,卖多少份,能得多少钱,每日现结银钱。
最大限度让民报覆盖到县城附近。
为了让民报对普通百姓有用,林向安特意安排人收集粮油等日常食品的价格,会标出近期浮动价格。
平日里,就是因为这种不透明的信息,常有宰客的行为。
如今他派人调查,只需要汇总,让多数人心里有个数,同时也可以抵制无良商家。
除此之外,两篇不同定位的故事,吸引不同的人。
还有好物推荐,主要是当地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吃,有很多老手艺铺子,就该让让更多人知道。
当然也有八卦消息,若有证据的,查清是事实的,可以匿名报道,这个板块,是林向安为了一些大鱼准备的。
背靠县学,就不怕得罪人,你敢干,民报就敢登,公之于众。
当然底线就是不涉及政治。
民报第一次印了两百份,书铺里留了一百五十份,另外的五十份,就让人在大街小巷叫卖。
很多学子特意等着买,以为和学报差不多,结果发现完全不一样。
因为主要受众是男性读者,对男性来说,相比于爱情,会更喜欢悬疑、推理、恐怖、英雄这类的故事。
于是报纸的正面,林向安就弄了悬疑推理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香风楼密室奇案。
故事大概:香风楼二楼的雅间,门窗紧闭,富商贾某却在独饮后暴毙,案发时房中空无一人。尸身旁一只酒杯倾倒在地,满杯清酒却未洒半滴,而贾某的嘴边,并没有任何酒气。
以这个为引子,用一个书生为主人公,被卷入案件中,被迫借机调查事情的真相,来证明清白。
结果正向看书生将冤枉,正要自证清白,结果故事陡然没了。
然后心里抓狂,想知道下文的时候,结果看到另一篇故事,凄惨的爱情故事,正看到精彩的部分,结果又没了。
看得人又气又想知道结果。
有的等不及,跑去书铺问掌柜故事后面的内容,结果掌柜说要等十天后第二期民报。
民报比学报看的更让人揪心。
县学内,最流行的话题,变成了民报的两个故事,经常能听到有人议论,甚至有人跑来打听。
这件事最高兴的莫过于冯辰,因为是他主笔,薛文逸和宋桐帮忙,写出来的。
思路是林向安给提供的,设计好案件,几人商量细节,然后冯辰一股脑写出来的,文笔什么的不在意,就是把故事讲清楚就行了。
“向安,最近好多人都在讨论隐墨公子是谁?哈哈,我出名了!”
投稿都是写的笔名,冯辰起的笔名叫隐墨公子,他喜欢这类的题材,听了林向安的话,就尝试写,没想到竟然这么受欢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