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安听完介绍,妥妥地明白了:
树人私塾是一所新开学校,宝贤私塾是一所有成绩的老校,而云林书院就是一所私立贵族学校。
这要不考虑实际情况,肯定选择云林书院。
毕竟不光能读书,还能结识人脉。
不过要看背景关系的,压根进不去。
宝贤私塾,有历史成绩,生源很好,筛一轮学生资质,估计再挑出重点学生培养。
但创办人吴秀才年纪大了,精力有限。
树人私塾,新创办的,暂时没有成绩,但是个年轻秀才。
前者贵一些,后者便宜点。
林向安对比了一下,剔除云林书院,后面两所私塾,对于他启蒙,大差不差。
毕竟都是秀才,一老一年轻,各有优势。
学费也是考虑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距离,在古代纯靠腿走的年代,是个大问题。
“爹,哪一所私塾离咱家最近?”
王四顺怔了一下,“树人私塾离这边近,就在后街那边,离你小姨家较近。宝贤私塾靠近南边,过去大概半个时辰,咱家有驴车,接送也方便。”
离家近,学费还便宜一点。
“爹,娘,我去树人私塾。”
若是家里的族老没有说儿子是读书的料,王四顺肯定不会多想,会直接选择树人私塾。
即便他对读书事不了解,但也知道宝贤私塾更好。
知道儿子懂事,怕他心疼钱,便劝道。
“儿子,你不必顾虑家里。宝贤私塾更好,即便贵一点,咱家也能送你去的。”
“小豆子,娘知道你从小懂事。家里这些年存了些钱,你放心,够你读书用的。”
平日家里就很节俭,但给他用的东西,都尽可能稍微好些。
虽然父母愿意,但林向安还是没有改主意。
“爹,娘,儿子选择树人私塾并不是因为束修便宜。”
“首先,两个私塾夫子都是秀才,但树人私塾夫子更年轻,精力会更好,能够更仔细教育学生。”
“其次,现在是夏天,天热,来回去私塾无碍。但冬日里天寒地冻,路途太远,我年纪又小,怕是不易。”
“树人私塾离小姨家近,我独自回来,你们也放心些。但宝贤私塾远,我若独自来回,爹娘可放心?”
好吧, 林向安解释完,夫妻俩同时沉默,没想到他会考虑这么远。
“爹,娘,即便是李秀才不如吴老秀才,儿子也有信心好好读书。”
他现在年纪小,但思想是成年人,不夸大了说,见识和理解能力还是有些的。
现在没必要锋芒毕露,安静读书就好。
也不必弄出神童的名声,虽说神童名声也能有一些好处,但所承担的期望值也会很大。
稍有跌落,那就不只是冷嘲热讽,连带家人都受到影响。
虽说古人淳朴,但总结的人生经验,跨越几千年依旧句句经典,字字血泪。
可以说任何时候,人性是相通的。
所以低调安静,好好读书,不必当显眼包。
童生考试,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若说考中秀才,他倒是也有几分把握的。
至于考中举人进士,目前太远了,暂不做考虑。
毕竟,在华夏,秀才相当于镇党委委员。
举人相当于县委常委。
进士相当于市委常委或党委常委。
这样一比较,就知道古代科举有多难了!!!
林向安还是有自知之明,他只是胎穿了,比人多活了三十年,不是真成了天才!!!
“既然你已经想好了,那就这么定。明日,让你爹带你去树人私塾报名。”
林秋兰和林老太商量过之后,林老太便帮孙子准备好了拜师的六礼。
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
第二天收摊回来后,王四顺饭都没有吃,随手啃了两个馒头,就急匆匆驾着驴车,带着林向安前往树人私塾。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大概六、七里路,就到了。
看着头顶上挂着树人私塾的牌匾,林向安一向平静的内心,终于起了点波澜。
王四顺上前敲门,里面出来一个门童。
那门童见成年男子手里提着篮子,领着一孩子,便心领神会,客气地将人请了进去。
“两位里面请,先随我到厅堂,稍等片刻。”
将人领进屋后,门童就出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