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婶,谢谢您!来这块豆腐您拿回去炖了吃!”
心里着急,但王四顺用碗装了一大块豆腐递给张大娘。
稍微推搡了一下,张大娘就笑着接了过去。
“那我就收下了,家里那口子要回来吃饭,我就先去买菜了,有事就打声招呼啊!”
张大娘客气说着,然后笑吟吟地提着篮子就走了。
豆腐摊还得收尾,不能直接甩手。
王四顺赶忙朝大伙赔笑解释,“各位街坊邻居,多谢大家照顾生意,今日家里有急事,豆腐就不卖了!赶明儿大家再来买。”
常来买的倒没说什么,但有些特意从别处来买的,就不太乐意了。
“老板,我们都等到这里了!就给切一块吧!”
“就是,我们大老远来的,听说这林家豆腐味道好!”
“我们就要一块,很快就好了!”
......
七嘴八舌,堵着不动。
这会正是赶集高峰,想把豆腐摊推回去,怕是也不容易。
别说王四顺急了,林向安心里也着急。
在现代生孩子都有危险,更何况是古代,但他毕竟人小,除了担心也帮不上忙。
简单判断后,林向安就对王四顺说道。
“爹,您先赶回去,看看娘的情况,豆腐摊我来看着!”
王四顺犹豫片刻,无奈同意了。
虽然林向安才五岁,可从小是个靠谱的孩子。
因为心疼娘亲肚子大,怕累着她,便主动跟着来卖豆腐。
刚开始大家也就笑笑,没多想。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孩子弄的有模有样。
尤其是算账,比他还利索。
“儿子,摊子就交给你了!人多,你慢慢来,要是有不懂的,你问问隔壁叔婶!你人小搬不上来,就让李叔帮忙。晚点,让你小姨过来帮忙。”
摊位周边都是认识的,王四顺和旁边摊主打了个招呼,让他们帮忙照顾一二,便要往回赶。
林向安赶紧出声提醒。
“爹,您回去时,记得把胡大夫喊过去!”
虽然有稳婆,但找个大夫过去才保险啊!
这位胡大夫,医术不错,很有医德,很受街坊邻居的尊重。
“好,我这就去把胡大夫请回家。”
“各位,小儿留在这里,他手生,大家多担待一点。要是缺斤少两了,后面再来跟我说,补给大家。麻烦大家别为难我家小儿。”
走之前,王四顺还不忘让大家多谅解林向安,说完后,这才急匆匆地走了。
“来来来,大家排队,一个一个来,我给你们切豆腐!”
“等不急的可以先去逛逛,等会再来。”
“不要着急!不要乱!”
林向安大气一挥,大声喊道,面对一群大人围着,丝毫不胆怯。
“哎呦,这小子不得了啊!”
“胆子够大的呢!”
一群人笑呵呵的看着他,虽然慢了些,但好歹有趣,便耐心等着。
甚至后来有人催,还帮林向安解围。
林向安忙的脸都红了,小手弄得红红的,胳膊也有些酸,忙起来反而没时间乱想。
人陆陆续续少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身子太小了,干起活来费劲。
太阳升到正中,林冬香才匆匆赶过来,气喘吁吁的。
“小豆子,赶快回家!你娘.....”
话说一半,就开始咳起来,把林向安给急死了!
“我娘怎么了?”
*
备注:
1文钱,大约2块钱
1斤是十六两,大约600克。
有人留言,我就特别解释一下:
男的入赘,子女喊人的称呼,我查到的是和嫁娶差不多,称呼是按照血缘关系叫,并不是按照姓氏来叫人。
中国版图太大,各地叫法都有差异。
我看很多人纠结奶奶和外婆的称呼,被提醒多了,最终我还是改回了奶奶。
设定林家没有延续香火的男子,这才找的男主爹入赘。男主爹家里有四个儿子,上面三个成亲生孩子,家里很拥挤,以及没啥钱,而男主爹一直在外赚钱补贴家里,正好看上男主的娘,多方权衡后才入赘的。
本文架空的,不用带入朝代各种限制哈~~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完善在宋朝,鼎盛规范在明清,不同时代要求是不同的。
在明朝早期之前科考人员有很多限制,但发展到明清后期条件放宽很多,主要是低等贱籍不能考,其他限制倒是少了。
这里选择的是科举完善鼎盛的时期。
另外设定的镇是属于江南一带的大镇,过往的商船很多,就聚集了很多人,不要总提镇很小,即便现在,也有大镇和小镇的区分啊!
县城也属于附郭县,就相当于府城这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