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守住北京城,史可法向崇祯皇帝献上了四条计策。
第一计,招收民兵。
第二计,坚壁清野。
第三计,加强军备。
第四计,打持久战。
史可法是明末着名的守城大师。
连最精锐的满清八旗都曾在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磕掉了满口门牙。
最后要不是南明政府内斗史可法得不到支援,估计清军能哭死在扬州城下。
在崇祯期待的目光中,史可法开始详细解释他的第一计,招收民兵。
“陛下,以臣对李自成的了解此人极擅攻城。
然其攻城的方法却极为简单粗暴,那就是用流民士兵的性命去堆。
流民虽是乌合之众,然杀死他们同样会消耗守城军的兵力。
按照一比五的战损比计算。
每杀掉五个流民士兵就要损失一个守城士兵。
那么请问,如果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抵达北京城下。
我们需要准备多少士兵让对方消耗呢?”
“这……”崇祯皇帝和满朝文武都凌乱了。
按照史可法的说法,北京城至少要准备20万大军才能经得起流贼大军的消耗。
否则真的会让对方拿人头给堆死。
问题是算上黄得功的四万二千援军,京城也才八万多兵。
这个人数差距也太大了吧!
户部侍郎沈维炳出列说道:
“之前讨论山西宁武关守城战之时。
大家都认可周遇吉能打出1:10以上的战损比。
为何到了史尚书这里战损比就变成了1:5。
难道说史尚书守城的本领远远不及那周遇吉?”
不得不说这户部的侍郎是真多。
原本的定额是两个侍郎,结果现在一下子搞出来五个。
主要还是大明的战事太多了,因此各部官员全都超员,否则人手压根就不够用。
户部五个侍郎,兵部四个侍郎,每人各管一摊,这就是大明的现状。
奇葩的是每人都管不好自己那一摊,但扯犊子的本领却一个赛过一个。
史可法的脸上全是讥讽。
“我且问沈侍郎一个问题。
宁武关左右两侧皆为山脉。
只有中间一段狭窄的区域是城墙。
北京城是一座城池,光是内城的周长便接近36里。
二者在防守难度上有什么分别?”
“本官不知,本官只知道守城一方死人少,攻城一方死人多!”沈维炳大言不惭地说道。
“不知你就闭嘴,没人当你是哑巴!”史可法一点都不给对方留脸。
“你……”得,又一个户部侍郎被气吐血了。
要不怎么说文人误国呢。
明明不懂的事情就是要站出来插一杠子。
当真是要多坏菜有多坏菜。
史可法懒得绕弯子,他直接说出了结果。
“北京城没有20万左右的守城兵必被李自成用人海战术给堆死。
因此我们第一项要做的就是征兵。
征精锐士兵不现实,但征十万民兵还是没问题的!”
京师有百万百姓,临时征召十万民兵确实没问题,史可法并非无的放矢。
前提是有足够的银子。
征兵不发饷,纯属耍流氓。
户部侍郎王正治立刻站出来反对:
“陛下,臣反对。
临时征召的民兵一不会放枪,二不会射箭。
甚至他们连军官的号令都听不懂。
这样的民兵只能添乱,对守城毫无帮助!”
“然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