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改革的核心框架在省政府的决策下基本稳固,地方政府虽然在某些方面争取到了调整空间,但改革的整体方向并未被撼动。这场博弈暂时告一段落,然而,顾晨深知,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真正的较量仍在继续。
尤其是财政改革触动了大量既得利益群体,这些人不会轻易认输,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进行反击,而其中,最危险的,往往不是明面上的争斗,而是隐秘的角力。
---
纪委的内部通报
一天深夜,顾晨正在办公室加班整理改革的后续推进计划,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他拿起手机,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省纪委的一位老熟人——李庆东。
“李书记,这么晚了还没休息?”顾晨笑着接通电话,但心里已经隐隐察觉到不对劲。
“顾厅长,打扰了。”李庆东声音低沉,带着一丝凝重,“有些事情,可能你需要提前了解一下。”
顾晨心头一紧,立刻说道:“您请讲。”
“最近我们在查财政系统的问题,有些事情,不是普通的贪腐这么简单。”李庆东语气缓缓,却带着一种难以忽视的压力,“有些人,已经开始借助舆论和其他手段,对你进行针对。”
顾晨眉头微微皱起:“我明白了。”
他没有多问,李庆东也没有详细说明,毕竟这种事情,纪委不可能在正式立案调查前向他透露太多。但仅凭这番话,顾晨就已经能感受到一丝危险的气息。
“多谢李书记提醒。”他郑重道。
“你自己多加小心。”李庆东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顾晨放下手机,靠在椅背上,目光沉思。
---
舆论风暴
第二天一早,顾晨刚走进办公室,王炜就神色匆匆地冲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网络文章。
“厅长,出事了!”王炜将文件放在桌上,语气严肃,“有媒体发布了一篇针对财政改革的长篇报道,暗示财政厅在改革过程中有‘选择性’执行的嫌疑,甚至影射您在政策制定时,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
顾晨目光一凝,拿起文件快速浏览起来。
文章的措辞十分隐晦,并没有直接指控财政厅腐败,但用了一种“看似中立”的方式,通过列举几个地方政府的资金问题,暗示改革方案导致了一些“特定企业”获得了政策红利,而另一些则受到打压。
更关键的是,文中甚至引用了一些所谓的“知情人士”言论,含沙射影地提及顾晨和某些商界人士关系密切。
“谁在背后推动?”顾晨合上文件,语气平静,但目光冷厉。
王炜沉声道:“初步查了一下,文章最早是某财经自媒体发布的,随后几个门户网站迅速转载,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顾晨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大致判断。
财政改革最直接的受损方,除了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领导,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财政拨款、财政操作谋利的商人和官员。他们无法从明面上阻止改革,那就会用舆论战,试图制造舆情压力,逼迫省委、省政府对改革进行调整。
---
省领导的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