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如何?”其中一人问道。
“县里的信访问题基本上集中在土地和拆迁上,暂时没有发现针对顾晨个人的举报。”年轻男子说道,“不过,我注意到,最近有几起关于财政资金的匿名投诉,主要涉及专项资金的使用。”
“这些投诉的来源呢?”
“看上去像是有人故意引导舆论,举报信的内容有些相似,像是提前准备好的材料。”
纪委工作人员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这说明,青河县的财政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监督检查,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博弈在背后运作。
舆论战的爆发
就在省纪委调查进行到第三天时,市里的某家报纸突然发布了一篇关于青河县财政管理问题的“深度报道”。
文章直指青河县的财政改革“过于激进”,并隐晦地暗示,某些资金的流向可能存在“合规风险”,尽管文章没有明确点名,但熟悉当地政治的人都能看出,这是在影射顾晨的财政政策。
新闻一出,立刻在市里乃至省里引起了关注。
这无疑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舆论攻击。
青河县政府内部顿时议论纷纷,王立迅速找到顾晨,焦急地说道:“顾县长,这篇文章显然是有人在幕后操控,市里某些人可能已经按捺不住了。”
顾晨冷笑了一声:“他们等不及了。”
他立刻做出决定:“明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正式回应所有质疑。同时,把所有财政数据公开,让公众来评判我们的改革成果。”
张景伟点头:“好的,我去安排。”
第二天上午,青河县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对众多记者,顾晨从容不迫地回答了各种问题,并详细展示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尤其是那些被质疑的专项资金流向,每一笔都有详细记录。
“财政改革的目的,是让资金使用更加透明,提高行政效率,而不是制造不必要的争议。”顾晨语气坚定地说道,“如果有人对青河县的财政管理有疑问,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监督,但不接受无端的抹黑。”
这次发布会,不仅打消了部分公众的疑虑,也让某些想要借舆论施压的人陷入了被动。
关键时刻的转折
就在顾晨稳住局势的同时,省纪委的调查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杨峥在办公室里,翻阅着调查报告,脸色凝重。
“杨书记,调查的结果基本清楚了。”一名纪委工作人员递上了一份文件,“青河县的财政管理没有发现明显违规行为,资金流向清晰,改革措施也符合规定。”
杨峥合上文件,若有所思地说道:“看来,这次的调查,背后还有别的力量在较量。”
他站起身,望向窗外,沉思片刻后,低声道:“我们要向省里汇报了。”
而此刻,顾晨也明白,他的这场战斗,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