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的功夫,又忘记刚才数了多少个了。
“娘,你数鸡蛋干什么?他给我红梅姐啊?”
“不是,这不是大锤子要娶媳妇了吗,我抽空送点鸡蛋过去。”
张桂兰的话还没有落,刘嘉已经皱起眉头,一张脸也跟着拉下来。
不是自己小心眼,而是老张那一家子,没有一个地道的。
跟那样的人打交道,时刻都得防着被他们拔下一层皮来。
多累的慌。
与其有那个功夫,还不如躺在大炕上歇会儿养养神。
看到刘嘉不说话,张桂兰坐到板凳上解释。
“娘知道你心里不痛快,大喇叭办的那些事情,的确放不到台面上去,可儿子,人情咱得还。”
“当初你大哥结婚的时候,张大喇叭家送过来了一篮子鸡蛋,你结婚的时候,人家又送过来了一篮子,这是人情啊。”
“现在人家儿子要娶媳妇了,咱得把这人情还回去,谁都知道他们贪小便宜,大不了以后少打交道呗。”
“别说现在咱不缺这些东西,就算是日子过得紧,也不能事儿过了就不认账了。”
张桂兰是一个老实人,平日里,别人给的恩惠都记得清清楚楚。
就等着有朝一日把这人情还回去。
让张桂兰一摆这个道理,刘嘉也觉得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
一码归一码。
就像张桂兰说的,哪怕以后不跟他们打交道,这以前人家的人情也得还。
“那咱给他家两篮子鸡蛋,还是咋着?”
“我想了想,给一篮子鸡蛋,再给些白糖,家里不是还有罐头吗,我再拎些罐头过去。”
对于张桂兰的安排,刘嘉没有说什么。
只要娘高兴,她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
刘嘉本来对那些东西也没有放在心上,况且,刘嘉也知道张若兰的心思。
宁可多给人家一些,也不想让人家说他们小气。
“你觉得咋样?”
这时,张桂兰抬头问刘嘉。
刘嘉直接来了一句,“娘,你看着办吧,既然是还人情,多给点儿也没事儿。”
“我也是这样想的,那就这样定了?”
“行。”
既然说到了大锤子结婚,刘嘉也没有隐瞒,干脆把周丰收找自己的事儿说了一下。
对于刘嘉说不想去迎亲,张桂兰也没强求,只说了句,让刘嘉看着办。
“那我明天晚上过去一趟,提前告诉他们一声,省得再有什么讲究,耽误了人家的事儿。”
看到儿子把事情想得如此妥帖,张桂兰满脸的欣慰。
很快,到了第二天傍晚。
吃完饭以后,不少人都朝张大喇叭家那边走。
明天一早,张大喇叭家的媳妇就要娶到家,按照当地的习俗,只要没有要紧的事,村子里的人都会去帮忙。
说是帮忙,其实就是坐在一块聊聊天,说说话,热闹热闹。
刘嘉跟秋子一块儿去的。
刚一进门,张大喇叭就喊了一句:“哎呀,三子来了,快进来,快进来!”
张大喇叭长得虎背熊腰,嗓门也大。
她这么一喊叫,屋子里的人全都朝门外瞅。
刘嘉尴尬地笑了笑,旁边秋子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嘀咕着。
“这一嗓子,比喇叭吹得还要响。”
“小声点,别让人家听到,咱过来,可不是说那些不吉利的话的,办正事要紧。”
刘嘉一提醒,秋子也跟着笑起来。
看到刘嘉过来,大锤子首先一愣,接着嘿嘿地笑起来。
“锤子,恭喜啊,明天就要娶媳妇了!”
“是啊,老早我就睡不着了,天天盼着这一天,可算是到了。”
说完,大锤子又咧嘴笑起来。
秋子的笑容都僵在脸上。
虽然说娶媳妇是一件乐呵事,可大锤子也太乐了吧,咋就那么心急?
换做平常人,就算心里头着急,嘴上也不能说出来,多少的含蓄着点儿!
他可倒好,就差急得抓耳挠腮了。
看到这个情形,乡亲们都开始逗大锤子,大锤子也不害臊,张口闭口就是想快点把张燕子娶过来,快点生孩子。
屋子里的大老爷们还好,听到他这一番没羞没臊的话,一旁的女人都把头转到一边。
脸皮薄的,脸都红到了脖子根上。
张大喇叭不仅不提醒大锤子,反倒跟着他一块儿说。
人们说得更起劲了。
时间不长,有几个上岁数的人说到了迎亲。
趁着大家没说话,刘嘉赶紧开口说道:“真不好意思,我明天得去供销社送货,就不能帮着迎亲了。”
“我也得跟着去,大锤子啊,你别介意,咱一个村的怎么都好说,大事耽误了为人民服务,那思想上就过不去了。”
在来的路上,秋子跟刘嘉已经商量好,就找送篮子做借口。
所以,两个人说得出奇的一致。
真像有那么回事儿一样。
他们不光提到了送货,而且还提到了为人民服务。
这高度,一下子提升起来。
换句话说,如果张大喇叭他们不愿意,那就是影响为人民服务,那就是思想有问题。
谁也不想被扣上这个帽子,所以,张氏族人的管事儿的直接开口说道:“为人民服务是大事,咱这思想不能落后,三子,你跟秋子先去忙,咱们都能理解。”
管事儿的都这么说了,那人自然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刘嘉轻松地把迎亲的活给推了。
别说明天真送篮子,就算不送篮子,自己也不可能去帮着大锤子迎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自己跟他们不是一条道上的,合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