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一些李承泽钦点的项目,
例如风陵江、大方江大桥、运河网、剑南道的长城、剑南牧场...
除此之外,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都会由张居正、房玄龄和王猛他们解决。
甚至送到李承泽这里来的,很多都是已经解决了,只是上报如何解决而已。
因为天子九鼎镇世,加上大乾的运河网帮忙泄洪,调水。
所以自李承泽登基以来,大乾疆域内从未出现过洪涝或干旱。
所以李承泽这个皇帝做的是比较省心的,不用随时筹措银两赈灾。
建元六年七月一日,随着大乾日报发行一个月,日报已经开始融入百姓的生活。
大乾日报主打一个便宜量大,还管饱,深得大乾百姓的喜爱。
在茶楼捧着一张报纸看得津津有味,
逐渐成为大乾百姓茶余饭后的标配。
以往边境百姓们是被蒙蔽,
或者说是信息滞后的一方,
但他们现在能够跟阳翟的百姓一样,
迅速了解大乾的政策变化,
享受和京都百姓一样的待遇。
大乾的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感。
可以说大乾日报已经成功了。
虽然李承泽本来就预见到了大乾日报的成功,毕竟人吃饱了对于精神文化肯定是会有需求的。
大乾北方的百姓对于日报尤为喜欢。
因为他们可以看到贪官污吏被惩戒,
可以看到鱼肉乡里的世家被扳倒,
这是近一个月以来北方各道的常规新闻了,大体上都是对原本拓苍皇朝家族的一些审判。
早已习惯横行乡里的他们是很难改变习惯的,尤其是那些纨绔。
于谦和萧何他们可以放过这些世家一次,但不会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第一次机会还是念在不想让刚刚到手的大乾北方太过动荡,才决定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的。
但既然他们没有好好把握住这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于谦他们也不会再留手。
另外就是各道的一些优惠政策也会被刊登在日报上,让百姓明确的知道。
这也成为了各道经济的风向标。
长安城的日报上甚至清楚标明了长安城内的粮油、蔬菜、肉类的大致价格。
主打一首不让人哄抬物价。
征北道内的价格也只能在长安城这个价格上波动,不能偏离的太远。
会有所差距是因为各地的产能不同,雨水也会导致蔬菜价格的变动。
但是长安城这个每日物价,确实一定保证了征北道物价不会有一个过度的上涨。
随着南北运河的逐渐连通,大乾南北方的贸易也逐渐展开。
南方的云锦、雪云纱、霞烟罗还有以西多龙树树脂所纺丝袜逐渐卖到北方。
还有南方所产的雪花盐,海鱼...
北方特有的酒、果蔬、农产品也开始卖到南方来,
双方的文化也逐渐开始有了交流与碰撞,话剧、围棋、茶叶逐渐传到北方。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南北方逐渐融为一体。
原本这种经济与文化交流与碰撞是很有可能产生摩擦的,
但在各地官员的领导下,还有大乾日报的舆论宣传下,
双方虽然有些摩擦,但是总体上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