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是不是就是话本子里说的那种……那种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还嫉妒别人的人啊?”一个小孩子好奇地问道。
他已经努力将自己这一回看到的内容,和自己以前存储到脑子里的各种知识对应起来了。
他的父亲也对于刘毅的行为动作颇感意外,此时先是习惯性地训斥了一句:“怎么能这么议论官府!”
小孩儿撇撇嘴,对于这一句训斥不以为意。
父亲也只是这么说一句,这些天来对于这神迹上的官员,大家早就已经议论得不少了,他接着喃喃道:“好像确实……这个刘毅对人家刘裕完全不领情啊,还看不明白情况……”
这么算下来,这个刘毅好像还真是话本子里的那种反面角色。
如果刘裕是主角,那么刘毅就是那个被刘裕拉拔起来,却又搞不清楚自己和刘裕各自的分量,不懂得感恩,还嫉妒刘裕这个主角,想要抢夺人家的功劳,后来面对新的挑战的时候,明明刘裕给出了正确的善意的建议,却依旧不领情;
如果卢循和徐道覆是主角,那么这个刘毅就是站在主角对面的丑角,明明已经有人提醒他了,可他却还自视甚高,傲慢冲动,即将给主角送来一份大功劳,让主角的势力和地位更上一层楼……
反正,不管从谁的角度,这个刘毅的行为和态度,都让他算不上一个正面角色。
再者,这个刘毅丝毫“何、刘二人”中的那个“刘”,前面那个“何”的何无忌已经不敌徐道覆战死,现在刘毅难道能够敌得过卢循和徐道覆吗?
就算不是战死,多半也就是战败了。
对于刘毅这个人,心中有了判断的百姓可不只是这父子二人——百姓们虽然见识少,但也不是没有分毫的判断能力。毕竟,这种人又不拘泥于出身和阶层,哪里都有。
由此,刘毅这个名字传遍了千家万户,进入了广大百姓的视野之中。
两晋时期,特别是东晋乃至后来的刘宋时期的百姓,还不能对此有什么动作;但是再往后、再往前,百姓们在日常言语之中、在文学创作之中,就有人把“刘毅”这个名字拿过来用了——或者,是稍稍改那么一个字,然后用起来。
-
“所以刘裕是已经在往回赶的路上了?”刘彻从刘裕的行动中看出了当时的情况。
东晋朝廷的那帮子废物,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及时地把消息传给刘裕,不要让刘裕什么也不知道,而他们也做到了这一点——说到底,这也关乎着他们自己的性命问题,不可能不上心;
刘裕那边,攻打南燕的事情大约进展比较顺利,一来徐道覆这个人都不觉得刘裕无法获胜归来,二来刘裕之前的军事水平、北府军的军事水平都不算低;三来,各种各样的暗示,都表明了刘裕就是那个宋武帝。
因此,这个时候,他应该是完成了南燕的战事,在往回赶的路上了。
就是不知道他麾下的士卒情况如何,能够及时赶到战场——建康的有多少兵力。
而这个刘毅嘛……
卫青平淡陈述道:“其实以少胜多并非不可能。”
虽然刘毅带出去作战的只有两万兵力,而卢循和徐道覆合兵之后兵力来到了十万之数,但以少胜多绝不是不可能。
霍去病语气中充满了嫌弃之意:“以少胜多确实可以,但是这个刘毅不行。”能力不行,态度也不行,简称哪哪都不行。
以少胜多嘛,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特别是当兵力较少的这一方大多为正规军队,而兵力较多的那一方大多为农民、流民之类的乌合之众的时候。
两万兵力虽少,但确实是东晋朝廷的正规军——不知道这部分兵力是不是北府军,如果是的话,那战斗力还得往上提一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