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是看过影片的,比之那些还未看过片子就先唱衰的人,多了几分真诚,哪怕是差评,人家好赖也是有理有据。
单单凭借主观臆测就断定结局,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谁说动画电影就没有市场?
事实上,这个世界的聪明人有很多,除了影片以外,终于有人提起了特效这两个字。
而看过片子的人清楚的知道,这部由徐立导演秦汉发行的片子,没有借助任何公司之外的团队,那就意味着在特效方面,秦汉已经走在了前列。
这个时候的市场呢,对于特效这两个字并不重视,一年未必能拍几部大片,哪怕是一些中型的影视公司,一年有一部就不错了。
为了那一部片子,就开发特效部门,无疑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儿。
大多时候都是倾向外包的。
而徐立,在这一点上,却不想受制于人,不说耽误电影的制作,还要看人家脸色,而且,他接下来要拍的大片很多,都拿给人家吗?
对于掌控欲极强的徐立来说,这一点是无法接受的。
徐立给很多人的印象可能都是一个极为平和的人,但是涉及到专业方面就会感觉到,徐立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电影也好,音乐也好,都是以他自身的意志为中心。
这一点,谁都无法改变。
跟秦汉之间的合作一直愉快,归根结底还是虞芷兰的放权,没有人指手画脚,也就少了许多不该有的烦恼。
大致的浏览了一下影评,几乎是铺天盖地的好评。
而首映票房也很快出现,在这个档期,同时上映的大片不少,由于开始被很多人唱衰,这部电影的首日票房只有三千四百万,位列同时段的票房榜第三。
不过从豆芽网的观众的反馈来看,接下来的票房一定会出现一个拉升。
票仓,在不断的变大。
往年,十几亿的票房几乎可以预定当年的票房冠军。
但是近两年,国产的影片出现二十几亿的票房并不稀奇。
市场在不断扩大,观影的观众越来越多,院线的扩张,都是票房提升的根本要求。
如同前世一样,票仓扩大,就诞生出了很多票房过十亿二十亿的电影,而许多观众再看早期的片子的时候,就会说若是放在现在,票房会多少多少云云。
时代不同,似乎不具备参考性。
但是,若是就票房比例而言,这还真的不是没有根据的。
也是发现这个数据,徐立才越来越倾向于大制作。
事实上前世也有人尝试过,甚至出现过一些经典的大片,占据当年票房的百分之三十甚至四十的片子也出现过,这个成绩不可谓不优秀,但是最终的结果呢,赔钱。
这也是后期无人敢轻易尝试大制作的原因。
归根结底,票仓其实也是电影的限制。
十亿的票仓,你投资就用了五亿,那么,你哪怕占据百分之七十甚至八十,这部电影只怕也没有办法赚钱。
观影量有限,就注定了票仓的上线。
而随着票仓越来越大,徐立也可以尝试一些大制作,并且可以着手全球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