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许水泡过的麦子和谷子还有救,不会发霉。
有人则主张赶紧割回去,摊在晒谷场晾晒。
当然,梨花坳这里却没有这样的头疼事。
几乎所有人家都把粮食归了仓库,只等府衙的差役下来收粮税了。
于是,方家建新院子的工地上,帮忙的人手显见就多了很多。
村人们也不要工钱,都是想着搭把手。
还一还方家的人情,也是混个脸熟。
农人们没读过什么书,却不耽搁他们在成年累月为温饱挣扎中,累积一些“经验”和“眼光”。
方家原本就是过日子的好人家,自从挖了老参之后,气运就越发好了。
同一个村子住了,这是好事儿。
只要方家愿意,大伙儿沾点儿好处还是不难。
比如先前上山采药,比如这次抢收…
村人不要工钱,方家也没坚持。
大活计都是方老二的师兄弟们在负责,村人不过是做些搬搬扛扛的力气活儿。
中午那顿饭,准备的丰盛一些。
村人管饱儿吃,也就都乐呵呵,称赞方家一声仗义了。
这么忙碌中,中秋节就到了。
方玉匆匆从县学回来一趟,看了看新院子的进度。
还有自家屋子里叽叽喳喳叫着的三十几只小鸡雏,就要回城去了。
赵金莲舍不得儿子,就道。
“儿子啊,家里住一晚,没早儿让你二哥把你送回去,不成吗?”
“娘,先生晚上时候要给我们几个同窗,额外讲讲破题。
我不好耽搁,也误了先生的好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方玉耐心同老娘解释,果然赵金莲立刻一迭声的嚷着。
“那赶紧回去,先生看重你,咱们可不好不识抬举。”
方圆儿在一边忙碌,家里给方玉嘴里这位先生准备了节礼。
因为卖参的关系,今年的节礼比往年厚了两成。
不但有一刀好肉,两刀好纸,两块好墨,一坛子好酒。
方圆还让老爹用新麦秸,编了两只金黄色的小篓子。
一只里装了八个苹果,一只则装了一小罐子的秋梨膏。
这秋梨膏,是方圆儿用山上采的野梨,倒了空间泉水,添加罗汉果,野蜂蜜,大枣等一起熬制的。
赵金莲这些日子,早晚都要冲一碗喝下去,真是一声都没咳嗽,惹得全家都欢喜。
这般凑了六样,又体面又丰厚。
最主要不涉及任何铜臭,只见用心。
方玉听妹妹仔细说完,笑着摸摸妹妹的辫子,然后就坐了牛车回去县里了。
说来也巧,看重偏爱方玉的这位先生,家里老妻正好因为秋雨寒凉,犯了咳疾。
特意亲自上门请了孙大夫到家里。
方玉过去送节礼的时候,见此就等了一会儿。
孙老大夫没想到碰到方玉,就笑着招呼了一句。
这先生姓童,突然想起县学里传闻方玉家里卖参发了财。
于是恍然大悟般说道,“原来仲良家里的参被您老收去了?”
孙老先生点头,笑道
“是啊,那一对儿参可是好东西。”
他还想再说几句,突然嗅得什么味道,就改了口。
“方公子,这是带了什么好东西,我嗅着好似秋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