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任官,背后还有司徒琅琊王司马德文,杨安玄灵机一动,想起义兄阴敦九月与温氏女成亲后,转任为琅琊王府的内史,若是能让阴敦就任汝南太守,那真是皆大欢喜。
胡藩得知杨安玄的主意,笑道:“阴内史与安玄情如兄弟,他父子在朝中颇有清名,安玄若是助力,阴内史前来汝南任太守的希望极大。”
杨安玄道:“愚马上给阴兄写信,让他在京中活动。”
委胡藩为参军事后,杨安玄对外宣称丁忧去职,让阖府官吏等待朝庭委任的新太守到任。
杨安玄搬出太守府,在新息城西租下一栋宅院,名义上不再过问府衙政务,实际上门前车马不断,住宅成了真正的府衙。
…………
建康。
孙恩逃回海岛,司马元显自觉功高盖世,暗中指使祠部侍郎史平奏称其德高望重,三公以下的文武百官见其都应叩拜。
身边党羽皆是阿谀奉承之徒,称其英勇过人,世无人及。司马元显日益骄侈,大兴土木修建府邸,加上对三吴用兵,致使国库枯竭。
新年将至,国库拿不出百官俸禄,司马元显下令百官齐心、共济国难,司徒以下官员每天只领七升粟米,朝堂百官,怨声载道。
隆安四年,在一片困顿中到来。
大年初三,琅琊王府,张灯结彩,酒肉飘香,司马德文宴请王府佐官。
司马德文今年十五岁,除了琅琊王之外还任着司徒之职,天子愚钝,司马德文成为天子代言人,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日重。
司马元显将司徒之权让与司马德文,琅琊王师何澄任尚书左仆射之后,司马德文的权力见涨,有不少朝臣向琅琊王示好。
阴敦与温氏女成亲后,在阴、温两家合力运作之下转任琅琊王内史。琅琊王权力日重,谋求王府内史的人很多,不乏王、谢、郗、庾等顶级门阀。
出乎众人的意料,琅琊王司马德文看来报来的名单后,指定了阴敦为内史。
阴敦到琅琊王府当差之后,感觉到琅琊王对自己十分照顾,时常召见他聊天、饮酒、赋诗、游乐……
经过数月接触,阴敦对这位年轻的王爷生性豪爽、为人开朗,文武兼修,喜欢骑射,并不耽于游乐。
阴敦暗中感叹,要是孝武帝能将皇位传于琅琊王,朝庭中兴有望。
琅琊王倾心结纳,阴敦竭力报效,出谋划策,直言指出司马德文的得失。司马德文对阴敦分外容忍,谏言大多能接受。
阴敦父子暗中议论过原因,隐约地猜到可能是因为阴慧珍的原因,只是这个猜测太过骇人,阴敦父子哪敢声张。
王府官员皆知琅琊王对这位阴内史十分宠信,酒席宴上纷纷举杯相邀,阴敦满面笑容,左右逢源、谈笑风生。
戌时,一曲歌舞演罢退下,众人知道到了曲终人散之时。
司马德文举杯笑道:“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欢足发和,酣不忘礼。值此佳节,诸公请满饮此杯。共庆新年。”
诸人站起身,举杯齐贺道:“恭贺大王,愿大王洪福齐天,永享安乐。”
共饮一杯后,司马德文起身,众人躬身拜别。司马德文对左席第二位的阴敦道:“阴内史,你随孤来书房,孤有几句话要对你说。”
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阴敦随着司马德文从屏风后出了大堂。
大堂后是长廊,数名侍女举着灯笼在前面引路,阴敦有意落后司马德文半步。
司马德文侧转头看了一眼阴敦,灯光朦胧映照下,阴敦的脸泛着柔和的光,与阴贵人的脸庞有几分相似。
心中泛起柔情,司马德文脚步一慢,笑道:“阴内史,你有意谋求外任,可是厌弃了本王。”
阴敦一惊,站住脚深躬道:“大王对臣恩重如山,臣胆敢有此心思,万劫不复。”
司马德文摆摆手,微笑道:“阴内史,孤开句玩笑,莫要当真,不过孤确实想听听你的实话。”
前面不远有凉亭,山石水池,古木幽篁,十分雅致。司马德文在亭中站住,背着手看着池中倒映的灯火,等待阴敦回答。
阴敦捋了捋思绪,轻声道:“大王,元显世子主政,日见骄奢,桓玄割据、三吴动乱、北地不宁。大王英睿,有意重整朝纲,臣愿外任地方为大王羽翼。”
司马德文用手轻轻拍打着栏杆,半晌无言。阴敦的话打动了他的心,眼见朝政荒败,四境不宁,祖宗江山风雨飘摇,司马德文确实有心振作,可是司马元显把持朝政,能做的事不多。
一只鸟儿从池上掠过,惊破平静的水面,晃乱水中灯影。司马德文脑中想起数日前远远望见阴贵人站在池水的情形,身影那样孤单清冷。
“罢了,这皇宫王府不过是牢笼,能够飞出去亦是好事。”司马德文叹道:“阴内史即有意外任,孤便助你一臂之力,你可有中意之处?”
阴敦脱口而出,道:“汝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