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事情他并没有参与其中,可眼看着有人向苏石发难,他当然要站出来推波助澜。
“忠武将军是第一拔去往北境的援军,按说对战场上的形势把握的最准才是,大战之时,却不见踪影,实不应该。”枢密使晏殊也于这一刻站了出来。
显然,他已经看出来,这一战总是有一个人要背锅的。而现在,似乎大家选择了苏石来背锅,那他作为枢密使,当然也要加入其中,这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
“不听皇令,私下行动,于大局于不顾,忠武将军有罪。”枢密副使曾公亮于下一刻也是手持白玉芴板一步站出。
“臣等附议,当重罚忠武将军才是。”跟着,一位位臣子纷纷而出,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之所以有这一场大败,尽都是苏石之责一般。
短短的时间之内,满朝文武,至少有一多半的人站了出来,全是要求重惩苏石的。
他们算是看出来了,出了这么大的事,如果没有人去扛责任显然是不行的,而苏石便是最好的人选。
“哈哈,哈哈哈。”
就在群臣都在弹劾苏石的时候,一记狂笑之声突然传出,引得众臣们是纷纷侧目。
大笑之人正是包拯,包希仁。
“包相公,你在做什么,如此狂笑于朝堂之上,你可知罪?”
看到包拯发出如此嘲笑之声,其它几位相公皆是出声斥责着。
“嗯?准许你们在这里胡说八道,还不许我在这里大笑几声吗?”包拯面对着众人的质疑,一点也不畏惧般的回应着。
“谁胡说八道了?”参知政事文彦博怒斥着。
“不是胡说八道?忠武将军明明还在保州,距离忻州甚远,请问,那里打仗打败了,关他何事?这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
刚说完这句话,包拯又看向着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说道:“如果仅仅只是因为忠武将军是受了命令前去北境支援,就要因此受罚的话,那枢密院是不是更有责任?忻州之败是不是同样也应该牵连到千里外的汴梁城?”
眼见包拯发难,晏殊并没有回应,而是抬头向着大殿顶端看去,一副我不搭理你的模样。
实际上,晏殊心中也清楚,这一次众臣要想把锅甩让苏石去背,是有些太过想当然。
眼见晏殊并不回答自己的问题,包拯又是一声冷笑道:“怎么?心虚了?哼!说起来,这一切不都是你们自己作的吗?”
“包相公,慎言。”宰相贾昌朝开口提醒着包拯。
“难道我说的不对?”包拯似乎是彻底的放开,完全不惧宰相的威势说道:“大战初期,忠武将军两战两胜,形势大好。可就是有些人,生怕他立下大功太过,把王德用派到了北境,逼得忠武将军不得不离开忻州,远走保州之地。”
“现在好了,王德用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导致北境的形势如此不妙。现在反过来要去怪忠武将军,我说大家要点体面行不行。”
包拯言下之意就是大家还要不要脸了?
这些话一出,朝堂之上,不少人都是脸红脖子粗,即便是金銮殿上座着的赵祯,这一刻脸色也很是难看。
话说派王德用去北境,他也没有反对,他在这件事情之中也是有责任的。
“好了,包相公还是少说两句。其实大家并没有一定要怪罪忠武将军的意思,只是忻州大战之时,的确不见忠武将军的踪迹,大家一时着急,话说的有些过了而已。”庞籍站了出来。
开始当起了他的老好人。
众人之中,庞籍与苏石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至少大家是这般认为。
可实际上,两人更多是利益关系,并没有太多的私交。
完全不像是包拯,就是把苏石当成了子侄来看待,更是当成了国之功臣和梁柱来看待,这才眼看着大家都欺负苏石的时候,站出来说了公道话。
包拯能站出来,能面对众臣而不退,这一点是庞籍没有想到的。
朝堂之上,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太难。
尤其还是在苏石不在的情况之下,包拯能够站出来,与群臣对质,这的确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
想着苏石的性格,怕是以后知道了这件事情,一定对包拯心怀感激之心。
庞籍的油滑性子,让他做不出与包拯同样的事情来,但打打圆场还是可以的。他也要让苏石知道知道,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是出了力的,虽然卖的力气并不是很多。
庞籍站了出来,跟着吴国公苗继宗、同平章事李用和也跟着站了出来,表态道,忻州之败与忠武将军是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场战败也不应该怪在苏石的头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