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 排行 记录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第943章 重启学田

第943章 重启学田(1 / 2)

上一章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蛊真人诡秘之主妻子的秘密离婚之前在年代文中不思进取遮天万春街轮回乐园杨洛苏轻眉神秘复苏

司汝霖传统翰林出身,担任第一任御政学士,也就是第一个天字号大秘,以干练通达、精于实务着称,在地方任过知府、布政使,在京做过侍郎,而后擢升入阁。

司汝霖才四十来岁,捋了捋修剪整齐的短须,目光扫过愁眉不展的同僚,声音清晰而务实:“张尚书之忧,乃长久之计也。”

“专款启动可解燃眉,然终非长久稳固之基。诸位试想,试点若成,推及全国,千县万乡皆需官学,其耗费何其浩大?岂能年年仰赖太仓特拨或地方正赋割肉?”

“治本之道,在于固本培元!朝廷新政,立意百年树人,其供养之基,亦当如参天巨木,根植于土,方能生生不息。”

“下官以为,欲使官立蒙学长盛不衰,必效法卫所屯田养军、官庄供内府之制,专设——学田!”

“学田?” 申时行,张学颜,于慎行等人目光一凝,这个词触动了大明财政体系的核心——土地。

“正是!”司汝霖语气坚定:“凡府、州、县,设立官立蒙学之处,官府必须设法划拨或置办专属之学田!此田,即为滋养文教之根基!”

“田从何来?”张学颜皱起了眉头。

“田就在那里,只等我们去取……”司汝霖看着张学颜轻声道。

“寺庙道观超出定额之田产数不胜数,无主荒地、历年罚没入官之田,此乃现成之资,应优先、足额划入学田范畴。”

“各州县皆有一定数量的官田,比如河滩淤地、公廨附属田等,可从中划拨部分瘠薄但尚可耕种者充作学田……”

“当然,这是百年大计,是造福百姓的,阁里面应该用朝廷的名义鼓励地方乡绅、宗藩,富户捐田助学,朝廷予以旌表,比如立碑、赐匾、免部分徭役等,所捐之田,永为学田。”

“无需贪多,务求落实!”司汝霖伸出两根手指,“每处官学,至少需保障有两百亩上下的学田!此为底线。富庶之地可多,贫瘠之地亦不可少于此数。务使其产出,足敷该学基本运转。”

“学田由州县衙门专设吏员或委托县学教谕统一管理,登记造册,立碑为记……招佃耕种,订立租契。租率可略低于民田,但需稳定……”

“学田所出,一粒米粮、一文钱,皆专款专用!”其租赋收入,专项用于:支付该官学师儒之俸禄米粮,购置笔墨纸砚等教具,修缮学舍。绝不许地方挪作他用! 州县正堂需将学田收支单独列账,岁终报备府、省及户部、礼部核查。”

“并且要将此‘学田制’写入《官立蒙学则例》,明发天下!凡侵占、挪用学田及收益者,以贪墨国帑、破坏文教论处,罪加一等!”司汝霖看向吏部尚书于慎行:“吏部考成、礼部都察院督查,此条当列为首要!”

司汝霖的发言条理清晰,直指核心。

值房内众人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张学颜紧紧皱起的眉头终于有所舒展,还是年轻的脑袋转的快啊。

“实乃固本培元之长策!学田一立,则官学便如有了活水源头,不竭不涸……”

“百亩之田,若经营得法,岁入米数十石乃至百余石,银数十两,供养一塾师及基本开销,在俭省之地,确乎可行!纵有不足,辅以少量地方协济或绅捐,亦能维持。更妙者,此乃就地取财,不额外盘剥百姓,不持续消耗国帑……”

于慎行也大为赞同:“学田之设,古已有之,本朝府州县学亦有学田,唯规模不足且常被侵占。今专为官立蒙学设此‘养学之田’,名正言顺,严加管束,确能解长久之忧!师儒心安,地方官亦有稳定依凭,新政推行,根基乃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此去直上青云路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我!崇祯,带着港口穿越大明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浴血山河比武招亲,我竟成了女王爷的夫婿一品权臣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大明第一墙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