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叔,你说得对,可是那燕王李恪靠得住吗?就连太子殿下都没有妥善解决这场灾荒,燕王又能有多大作为呢?”徐根生看向一旁的陈大牛,满心疑虑地问道。
听到,徐根生的话,陈大牛这才想起来,贞观元年发生大旱、蝗灾时,徐根生一大家并没有跟着他们一起前来长安,而是去太原投奔亲戚去了。
只不过,他家亲戚早已搬离了太原。
没有办法,他们一大家只能在太原四处漂泊,靠着打些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然而,太原的情况也并不乐观,灾情同样严重,无奈之下,徐根生的父亲只能从事一些极为艰苦的体力活,去码头上搬运货物,赚取微薄的收入。
因为从事的劳动太过辛苦,他的父亲,没过多久就因劳成疾,活活累死了。
还不等陈大牛开口回答他的问题,就听见一旁传来一道颇为不忿的声音。
“哼…… 若是燕王殿下还在长安,这场灾荒早就结束了。我们那里还会像现在这样,连口像样的粥都吃不上。
徐根生和陈大牛转头看去,只见一个衣衫破旧但眼神倔强的中年男子站在那里,满脸的愤懑。
并且,等到说完这句话之后,中年男子又转过头来,脸色不善的看着徐根生,语气生硬地说道。
“还有小子,我劝你最好对燕王殿下客气一些,燕王殿下可是救了我一家老少的恩人,我不允许有任何人对他不敬。”中年男子的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维护。
中年男子的话才说完,一旁一个和徐根生差不多的青年,也忍不住义愤填膺的开口道。
“就是,在上一次旱灾中我们一家几乎饿死。是燕王殿下及时伸出援手,不仅送来粮食衣物,还安排人给我们看病治疗。若不是燕王殿下,我一家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你若再敢对他不敬,小心我揍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完,这名叫赵二柱的青年,还示威的捏紧拳头,朝着徐根生晃了晃。
少女在一旁默默听着,眼中闪烁着泪光。她紧紧握住徐根生的衣角。
徐根生轻轻拍了拍她的手,示意她不要害怕。
并且,随着赵二柱洪亮的说话声,周围的人也渐渐被他们的动静给惊动。
等到赵二柱一番解释之后,当周围的人知道徐根生对燕王的质疑,纷纷投来不满的目光。
瞧见这一幕的陈大牛心中一紧,知道从昨天朝廷发布通告。
上面说,燕王李恪愿意接纳灾民前往他的封地,并承诺不光会保障他们前往北地的吃喝开销,还会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不光分配田地,还有给他们建设家园。
而这一大早,第一批前往燕王李恪在长安的封地蓝田县的,想必必然是他之前救助过的那些百姓。他最忠实的簇拥者。
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若是得罪了这些人,引起众怒,岂不是自绝后路。
想到这里,陈大牛连忙摆手解释道:“诸位饶恕则个,别生气,我这侄子并非有意冒犯燕王殿下,上次受灾他们一大家慌不择路跑到了太原,导致他的父亲饿死,影响了心境,没有领教到燕王殿下的仁德,有些忧心前程,这才有此一问。”
一行人闻言,这才面色稍缓。
其中一位老者微微点头道:“年轻人经历坎坷,有所疑虑也是正常。但燕王殿下的仁德之名众人皆知,此次他既然承诺救助灾民,定不会食言。”
众人也都纷纷附和。
而随着这一误会的解开,一行人也走出了长安城。
顺着向前的视野,也看到了渭水河的巨大码头。
即使隔着数里路,也能看到河边上停靠着五艘巨大的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