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般做法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只是燕王殿下的封地,距离长安的距离也不近,灾民们如何到达那里?靠着两条腿,怕是未到半路,本就缺粮导致身体匮乏的灾民,就会有很多人倒在路上。”
“且途中灾民到达朔方消耗的粮食,想必比赈灾的需要的粮食更多,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有些得不偿失?”
在下方的群臣看完燕王李恪向李世民,上奏的折子后。
曾经的宰相萧瑀,便出列拱手,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萧瑀的话才说完,一旁的刘政会也若有所思的开口道。
“正如宋国公所言,且不说路途中粮食的供应问题,其安全保障怕是也难以周全。灾民队伍庞大,行动缓慢,若遇流寇劫匪,仅凭他们自身恐难以确保安全。”
“再者,长途跋涉中难免会有人生病受伤,医疗救治能否及时跟上也是个大问题。”
“陛下,微臣觉得,燕王李恪见到,关中再次遇灾,心生怜悯,难得一片赤诚之心。只是此事仍需慎重考量,寻找更为稳妥之法。”刘政会忧心忡忡地说道。
“哈哈哈哈哈......”
听完萧瑀和刘政会的发言,坐在上方的李世民,突然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这让下方的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李世民为何而笑。
倒是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几人,神情自若,闭目养神的模样。
似乎在看到那份奏折乃是燕王李恪所写之后,对于这些浮于表面的问题,你们能够想到,陛下何许人也?又怎么不知?
既然在太子殿下以及魏王殿下赈灾失误之后,灾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未能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之前。
陛下将燕王李恪的奏折拿了出来,那么就说明,陛下必然是看中了燕王李恪这个办法的某个可取之处。
要不然,陛下断不会在这种时刻将此奏折示于众人。
再者,燕王李恪是何人。
年纪轻轻就一举替大唐,将贞观元年的旱灾、蝗灾带来的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人。
不说他在商业上的成就,光是他的果敢与睿智,众人都是有目共睹。
当然,此次面对新的灾情,他人在千里之外,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上奏此折。
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