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朱桓还稍显稚嫩,在此时的九州里朱桓不过十七,倒是正值年少,此番他也是跟随朱治、朱然而来,也是为了长长见识,毕竟沙场针锋这种机会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的。
朱桓在历史上出道的时间略晚,一直到孙权掌握大权时,朱桓才归到孙权麾下,不过即便出场的晚,那也掩盖不住他吴国名将的身份。
在朱桓逐渐开始崭露头角时,丹阳、鄱阳的山贼蜂拥而起,而孙权便命令朱桓统领诸将,到各处征讨贼众的营寨,朱桓所到之处,可以说是百战百胜,仅仅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丹阳和鄱阳的内乱就被平定了。
而随着周瑜、周泰等早期大将先后去世,朱桓自然成为吴国的中流砥柱,他也接替周泰赴濡须协防。
夷陵之战后,虽然吴国赢了,但也国力大减,魏国趁机大举入侵,意图吞掉东吴,其中一路便直扑濡须而来。
朱桓也迎来了最大的考验,他要直面魏国大司马曹仁以及他麾下的数万精兵。
当时曹仁假意攻打羡溪,实则目标是濡须,朱桓再想要将兵马调回来明显是来不及了,所以他等同于拿麾下五千兵马硬扞敌军数倍。
但是朱桓却丝毫不怕,鼓舞军心,让麾下将士群情激愤,而曹仁却是频出昏招,居然命令分兵,结果被朱桓抓住机会,斩杀常雕、诸葛虔,生擒王双送至武昌,常雕的5千人也全军覆没。
没过几年,当时的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的计谋引诱魏国大司马曹休,而曹休因为带了十万兵马,哪怕知道被周鲂欺骗,他也并不害怕,而是希望借此机会跟吴国大战一场。
当时的朱桓任左都督,他帮助陆逊击破其进攻,吴军斩获万余人,甚至他还向孙权进言,提出来断曹休退路,生擒曹休,然后直取寿春,割据淮南,进而谋图许都、洛阳,最后一统天下的计划,只不过被保守的孙权否决了。
这个计划虽然困难重重,但毕竟朱然还是很有远见的说了出来,如果要是真的成功了,甚至只是成功一部分,恐怕三国的格局又要改变。
不过朱桓此人还是有很大的弱点的,他为人高傲,从来不愿意被人所驱使。
但朱桓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可是他爱兵如子,甚至愿意赡养那些士卒,等到朱桓因为狂病而去世后,他麾下那些士卒无不为之悲伤。
虽然在九州世界只是初露锋芒,但是朱桓的能力还是摆在这里的,包括这里的痕迹以及推断出敌军大概有数千兵马的结论也是朱桓告诉朱然的。
听到朱桓的话后,朱然却陷入了沉思当中。
凭心而论,朱然的能力无论在九州还是历史上都绝对出色,但现在的朱然还是太年轻了,他只比朱桓多长了几岁而已。
虽然之前朱然也带兵杀敌过,但都是在国内清剿山越,此番跟随陈武进攻南陈,这还是朱然第一次参加如此的战争。
现在突然遭遇这种变故,朱然也有些进退维谷,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