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败落后,霍显就和自己家的女婿及子弟们,阴谋造反……
很快,霍氏谋反被西汉朝廷平定,霍光亲族全部被诛夷……
……
作为穿越者的赵吉,绝对不会让大宋出现霍光这样的所谓“忠臣”。
赵吉一定会在提拔重用忠臣的同时,还要找到能制衡得了忠臣良将的人选。
而暂时来看,诸如号称“隐相”的梁师成、号称“媪相”的童贯,都可以临时选作天平另一端的‘砝码’。
所以,现在的赵吉对梁师成,表面上还是极为信任和重用的。
梁师成得到赵吉的谕旨后,立即高兴地认真翻阅起了群臣们的奏折……
赵吉则靠在龙椅之上闭目养神,享受着身后两名漂亮宫女的揉肩、捏腿的按摩服务………
过了一刻钟,梁师成已经将所有上疏的奏折,都认真地看完了。
可是,梁师成看到赵官家被两名漂亮宫女给服务得那么舒服,他一声不出地侍立在旁边,没有敢打扰正靠在龙椅之上闭目养神的赵官家。
正在这受中的赵吉,听到梁师成没有翻阅奏折时的纸张之间的摩擦声,便缓缓地睁开了双眼,问道:
“梁大官已经将奏折都看完了?这些奏折上,所言何事?”
梁师成立即回奏道:“老奴认真把全部奏折都看过了。
这些奏折中,有群臣联名的奏折,请求官家,治那个不忠不义、背叛朝廷、廷投降于方腊匪军之逆臣张邦昌亲族连坐之罪。请官家批阅。”
赵吉接过这份群臣联的奏折,翻开简单地看了一下。
居然看到好多位以前依附于张邦昌的官员,此时见到张邦昌已出事,便立即与张邦昌划清界线,甚至还在联名奏用心恶毒之攻击张邦昌及其家人,更有甚至者,还上疏请求诛连张邦昌的三族……
赵吉放下奏折,说道:“张邦昌不忠不义、背叛朝廷,已经被朕临阵正法。共族亲再被诛连,显得不宽容大度了。
故此,朕免逆臣张邦昌三族被诛连之大罪。
然则,死罪可免,活罪不可免。
朕虽不诛连张邦昌之三族,但张邦昌至亲为官者应贬为庶人,驱逐出京……”
梁师成听到取赵吉的决定后,立即拍马屁地说道:
“官家仁德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赵吉习惯了梁师成这种隔便先奉承朕的做法。
赵吉道:“梁大官,将朕之意,拟成圣旨。派人去叛逆罪臣张邦昌的府上,抄其家,并遣返其在京城之族人,永不得进京……”
“老奴遵旨……”
梁师成领赵官家之谕旨,叩首拜离,去办赵官家交待给的新任务了……
赵吉派内侍宦官,再次召来太子赵桓入殿。
赵吉问太子赵桓,关于被召回来的李纲和宗泽,近日以来的情况……
赵吉听着太子赵桓的汇报,
他了解到,在去往东南的路途中,遇到的回京途中的李纲,是在九日前回京入朝的;
而同样被召回京的宗泽,因路途较远,则是在五日前回京入朝的。
太子赵桓又奏禀,道:“被贬谪为监南剑州沙县税务的李纲,应召回京后,
儿臣按父皇御驾出征东南之前,留下的圣谕,打开了父皇留给儿臣的锦囊。
儿臣赵桓,按锦囊所留圣谕,擢升李纲为太常少卿……”
赵吉点了一下头。对于召回被贬的李纲之任用,赵吉还是按照历史上李纲被召回京城后,所担任的官职,暂时地让他出任太常少卿,只是比历史上的他任此官职,提前了五年。
虽然,赵吉知道忠臣李纲有宰相之大才,但是,今年才三十七岁的李纲,从被贬为小小的监南剑州沙县税务,此时应诏回京,一下子就提拔成为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这已经算是破格提拔了。
这也是赵吉为了考察李纲,看看一下步李纲适合宰相的一个过渡里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常寺,在古代是国家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
太常寺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副职称之为少卿。太常寺一般设有:卿一人,正三品;。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少卿一般为两人。
赵吉又问向之前监国的太子,道:“被朝廷发配至镇江做编管的宗泽,奉诏归京后,桓儿有没有按照朕所留锦囊之计,对宗泽进行提拔呢?”
身材高挑、书生气十足的太子赵桓,立即跪拜道:
“儿臣赵桓回父皇话,五日前,贬谪之臣镇江编管宗泽已至京城,儿臣依照父皇御驾亲征前留给儿臣的锦囊之圣意,已经提拔宗泽进入枢密院的兵籍房任副承旨。”
赵吉点点头,道:“桓儿办得甚好。”
太子赵桓受宠若惊。
赵吉对宣旨宦官,道:“朕召李纲、宗泽入宫议事。”
宣旨宦官领旨,立即奉赵官家口谕,在数名亲从官的保护下,皆骑快马先后去往李纲、宗泽的住处,去宣旨了……
太子赵桓在赵吉的面前,大气不敢出。
他不明白父皇为何提拔李纲、宗泽这两个无足轻重的被贬文官呢?
而且,李纲和宗泽被提拔就算了,平定方腊匪军凯旋后,刚回京的父皇还不顾远征归回千里远行后的疲惫,当日就要召见刚刚被提拔起来的李纲和宗泽。
赵桓虽然疑惑重重,但是,天生性格懦弱的他,怎么敢在如今变得非常强势的父皇面前质疑半句话呢?
赵吉看到太子赵桓的疑惑表情,不过他没有对赵桓解释得太多。毕竟,李纲和宗泽的功绩是在未靖康之前前后后所表现出来的对金敌非凡的勇敢不屈和雄才大略的。
现在的太子赵桓,当然不会知道李纲和宗泽这两位临危受命、挽江山社稷于既倒的抗金民族英雄之丰功伟绩。
…………
“奏报官家。”传旨宦官入大殿,跪拜道:“李纲和宗泽已奉诏入皇宫,正在大殿外侯旨,等待官家宣见。”